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4984
緣起
1956年省政府搬遷到南投,打造了花園城市『中興新村』,結合工作與生活的型態,形成當地獨特的歷史風貌,隨著精省,居民逐漸凋零,中興新村面臨轉型困境,民國一百年,中科管理局接管中興新村,要把它改造為高等研究園區,中興新村的未來會變成什麼樣?
《揭開中興新村 序章》
時光拉回黑白年代,1955年國民政府為了分散行政中心都在台北的風險,把台灣省政府從台北市搬到了南投市營盤口,從如何讓省府員工安心的在這裡生活為出發點,規劃了兩百多公頃的大型造鎮計畫。
中興新村的規劃採用歐美新市鎮的概念,把工作跟住家結合在一起,這在當時的台灣是一項創舉。1957年起中興新村陸續完工,各廳舍隨之進駐,大致劃分辦公行政區在南北兩側,中間有光華、光榮和光明里三個鄰里單元,低密度的開發,留下了大片的綠地。
為了打造這座花園城市,中興新村裡大量種樹,建築物也都往後退縮,留下了前後院的空間,塑造出舒適的居住品質。如今,當年種下的小樹已綠樹成蔭,散步在這綠色隧道裡,讓人感到悠閒又自在,在以人為本的概念下,所營造出的生活環境,成為許多人嚮往的社區。
在這裡的生活,讓人依依不捨,日常生活裡的簡單需求,都能夠在中興新村裡獲得滿足,鄰里之間瀰漫著濃濃的人情味,有時候,鄰近的外圍居民也會騎著車,進來兜售自家種的蔬菜。
在中興新村,每個里都有屬於自己的市場、小學,和公園,另外也開闢了游泳池、醫院 圖書館 和郵局等公共設施,中興新村就像是個自給自足的小世界。
純樸的聚落生活,加上完善的公共設施,不論是上班,上學,買東西,在社區裡只需要步行,就能夠滿足需求,方便又減碳,就如同現在政府所推行的低碳社區。每當假日來臨,中興新村也是鄰近居民的最佳遊玩場域。
以人為本的想法,不只落實在社區規劃上,在街廓設計也有同樣的考量,道路系統採人車分離制度。居民走在人行道和家戶前的步行小徑上,就可以走得安心又自在,汽車行駛間利用彎曲的道路來降低車速外,還有獨特的囊底路設計。
雲林科技大學的李謁政,在調查中興新村的文化資產時,就像挖掘寶物般,一再發現都市規劃的巧妙,像在這裡有全台灣第一套完整的污水下水道系統以及雨污水分離系統,結合道路系統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體系。這樣的設計,就算是在今天的社區裡,都很難做到。如果不能完整保存這套系統,就無法體會當年規劃者的用心。
這個台灣人第一次自行規劃的造鎮計畫,由於是公家單位,完全照圖施作,百分之百和圖面穩合,不僅在台灣規劃史上相當難得,而且具有重要意義,就連在當年也是走在時代尖端。
中興新村的新市鎮計畫,也讓這批來台的戰後建築師有一展長才的機會,像是虞曰鎮簡單低調的省府大樓,楊卓成充滿歐洲古典元素的大會堂,和女建築師修澤蘭雅緻的台灣新生報等等,每一棟建築物都呈現了建築師不同的風格,也把台灣的建築帶入了現代化。
這群優秀的建築師所打造的不只是單棟建築,還包含了宿舍群,從最早的25種宿舍型態,逐漸演變為50幾種不同的宿舍樣貌。
即便隨著入住人口漸漸增多,中興新村還是堅持著以人為本的精神,透過簡約的幾何設計,正面對稱開窗,讓室內空間有自然採光和通風。而建築師也在規劃時融入當地景觀,大家齊心一致地營造了這批具有特色的宿舍群。
可惜在1999年精省之後,省政機關大多遭到裁併,同年921地震又讓中興新村一百多處的房舍受損,加上居民逐漸老邁,這些因素,讓中興新村的未來蒙上了陰影。省府統計,中興新村從原本的2442戶截至98年5月底為止,使用中的宿舍只剩下1383戶。沒人居住的房舍,缺乏維修管理,引發周遭居民擔心治安和衛生的隱憂。
於是,很多人開始思索,中興新村該何去何從?而誰會又是中興新村下一批居民呢?
《誰是中興新村新住民》
2009年11月,高等研究園區籌備處的招牌在中興新村高高掛起。民國一百年的一月一號起,中興新村由中科管理局接管,開始有了新身分。
高等研究園區面積有261.5公頃,分為三個區塊,南北兩核心作為研發和行政辦公區,預計引進13,000個就業機會,中間生活區則計畫做為研發人員的宿舍,提供11,000人居住,希望藉此帶動中興新村的發展,總開發經費超過兩百億元。
中科的進駐,會把中興新村帶向怎樣的未來?究竟什麼是高等研究園區?
在環評會議上,一開始園區的定位就讓環評委員搞不清楚,由於中興新村有車籠埔斷層穿越,地質安全也是委員們關心的重點,以及園區內要引進何種產業?會排放哪些物質?對於新舊住戶的安置,也紛紛進行熱烈討論。
但兩次專案小組的討論,都無法釐清相關疑問,環評委員原本傾向駁回,在南投縣政府強力表達地方希望發展的意願下,作出補件再審的決定。面對高等研究園區有可能會被退件,後續的初審會議裡,南投縣長、中科局長親自出席,而期待開發的民眾更是擠滿了旁聽席。
這次的開發,涉及到內興里的南內轆地區尚未被徵收的24公頃私有地,當地居民希望快一點被徵收,因為早在1964年,這一片空地就被劃為中興新村的機關用地,現場還能看到早已鋪設好的圓環和道路。因為被劃為機關用地,當地居民表示在貸款上受到限制,想要賣地卻也賣不出去,南內轆居民,殷殷期盼著高等研究園區的開闢來解套。
而文資學者則擔憂南內轆以外地區的開發,會影響中興新村的歷史地景,像在省府旁的這一片綠地是機四用地,原本上面有四五棟公家廳舍,921地震震垮變成了921紀念公園,一開始中科局計畫在這裡蓋工研院大樓,遭到學者反對。
學者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要用更嚴謹的態度來處理中興新村的轉型,希望中央單位文建會來主政,以免中興新村獨特的都市紋理遭到破壞。
從去年九月到今年四月,經歷了四次的專案小組審查,今年六月十號,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的開發案送到環評大會。最後環評大會決議機四用地保持原貌,南核心地區(包含南內轆)優先開發,該地區以外的開發行為,必須要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完成聚落保存審議作業後,才能動工。對於合法眷戶的處理,採先建後拆,先進後出的方式,有條件通過此案。至此,中興新村轉型為高等研究園區,已成定局。
中興新村的居民從當年的省府公務員,到今天研發人員的準備進駐,它的變化恰恰反映了台灣社會的演變。中興新村就像是一部活歷史,學者認為這個見證台灣歷史的珍貴資產,如果不從整體保存去思考,就很容易陷入單一土地開發的經濟思維裡。
如果回到當初的目的,是為了替中興新村找尋新出路,那麼,開發主體到底是誰?是中興新村?還是高等研究園區?許多人都期盼,中興新村能夠重新注入活力繼續走下去,但該要怎樣走呢?才是最好的方式。
《打造中興新村 再生夢》
陳樂人是住在中興新村的第二代居民,在一個機緣下,他拿起攝影機紀錄起自己的家鄉。同時,他也收集老照片,希望把中興新村的每一段過往歷史細心地收藏起來。
對陳樂人來說,珍貴的不只是建築物,還有居民對這裡的情感。在一次又一次的拍攝中,陳樂人越來越深入了解這個家鄉,像是每一棟建築物,非建築出身的他,也慢慢體會到設計者。
當初的用意。雖然從小在這裡長大,但中興新村是官方宿舍,第二代沒有房屋所有權,對於這個無法擁有的家,他從個人對家的依依不捨轉變對國家文化資產的珍惜。
他發現這裡包含了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宿舍樣貌,呈現完整的國有宿舍發展史。在得知中興新村即將變身為高等研究園區後,他擔心這些老宿舍將會遭到拆除的命運。所以只要一有機會,陳樂人就會放映自己拍攝的影片,希望讓更多的人來認識中興新村。
因為關心中興新村的未來模樣,不管是環評現場或是公聽會、記者會,幾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陳樂人認為,中科局所規劃的保存計畫,只是粗略大範圍的劃定,容易忽略中興新村在歷史價值上的細節。
2010年 9月14號,南投縣政府召開中興新村文資保存實地勘查以及審查會議,中科局長楊文科和南投縣長李朝卿親自來到現場,全程陪同文化資產審議委員一起現勘。由於現勘時間不到一小時,所以只有在幾個地點做短暫停留,絕大部分的時間,大家坐著車瀏覽窗外的風景,陳樂人擔心,這樣走馬看花式的現勘,很難真正了解中興新村的精華所在。
今年1月26號南投縣政府將省府大樓指定為古蹟,登錄了11個歷史建築。同年3月4號,縣府又增加劃定了84公頃的文化景觀。陳樂人和部份人士認為這樣的規劃還是不足以保存中興新村的完整性。於是,他和南投縣建築學會共同提出了中興新村全區聚落保存的提案。今年8月10號,中興新村大會堂內再度傳出討論聲,這場聚落保存公聽會,不管是文資團體、當地居民、建築師,甚至年輕一代的中興新村居民都到場表達意見。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在公聽會上匯聚各方意見後,召開聚落審查會議,會議中陳樂人一一比對中科局所劃定的文化景觀範圍,認為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像是同一條排水溝上面是文化景觀下面卻不是、現場是一堆雜草卻是文化景觀等等。最後文資委員沒有通過中興新村聚落的身份,但在臨時動議裡,文資委員傾向將原有的中興新村二百二十多公頃全區劃定文化景觀,但仍需要向相關單位做再次確認。陳樂人表示不放棄,還是繼續朝中興新村全區聚落保存而努力。
走在中興新村,綠色的林蔭大道上,陽光很美,老房子很有味道,這是許多人都想要留住中興新村的原因之一。
中興新村,這一處台灣難得的現代桃花源。它的存在,不僅僅是台灣都市計畫史的驕傲,更是許多人對理想家園的夢想。中興新村的文化保存課題,需要透過更多的人民參與,讓你我一同打造,下一個世紀的中興新村。
緣起
1956年省政府搬遷到南投,打造了花園城市『中興新村』,結合工作與生活的型態,形成當地獨特的歷史風貌,隨著精省,居民逐漸凋零,中興新村面臨轉型困境,民國一百年,中科管理局接管中興新村,要把它改造為高等研究園區,中興新村的未來會變成什麼樣?
《揭開中興新村 序章》
時光拉回黑白年代,1955年國民政府為了分散行政中心都在台北的風險,把台灣省政府從台北市搬到了南投市營盤口,從如何讓省府員工安心的在這裡生活為出發點,規劃了兩百多公頃的大型造鎮計畫。
中興新村的規劃採用歐美新市鎮的概念,把工作跟住家結合在一起,這在當時的台灣是一項創舉。1957年起中興新村陸續完工,各廳舍隨之進駐,大致劃分辦公行政區在南北兩側,中間有光華、光榮和光明里三個鄰里單元,低密度的開發,留下了大片的綠地。
為了打造這座花園城市,中興新村裡大量種樹,建築物也都往後退縮,留下了前後院的空間,塑造出舒適的居住品質。如今,當年種下的小樹已綠樹成蔭,散步在這綠色隧道裡,讓人感到悠閒又自在,在以人為本的概念下,所營造出的生活環境,成為許多人嚮往的社區。
在這裡的生活,讓人依依不捨,日常生活裡的簡單需求,都能夠在中興新村裡獲得滿足,鄰里之間瀰漫著濃濃的人情味,有時候,鄰近的外圍居民也會騎著車,進來兜售自家種的蔬菜。
在中興新村,每個里都有屬於自己的市場、小學,和公園,另外也開闢了游泳池、醫院 圖書館 和郵局等公共設施,中興新村就像是個自給自足的小世界。
純樸的聚落生活,加上完善的公共設施,不論是上班,上學,買東西,在社區裡只需要步行,就能夠滿足需求,方便又減碳,就如同現在政府所推行的低碳社區。每當假日來臨,中興新村也是鄰近居民的最佳遊玩場域。
以人為本的想法,不只落實在社區規劃上,在街廓設計也有同樣的考量,道路系統採人車分離制度。居民走在人行道和家戶前的步行小徑上,就可以走得安心又自在,汽車行駛間利用彎曲的道路來降低車速外,還有獨特的囊底路設計。
雲林科技大學的李謁政,在調查中興新村的文化資產時,就像挖掘寶物般,一再發現都市規劃的巧妙,像在這裡有全台灣第一套完整的污水下水道系統以及雨污水分離系統,結合道路系統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體系。這樣的設計,就算是在今天的社區裡,都很難做到。如果不能完整保存這套系統,就無法體會當年規劃者的用心。
這個台灣人第一次自行規劃的造鎮計畫,由於是公家單位,完全照圖施作,百分之百和圖面穩合,不僅在台灣規劃史上相當難得,而且具有重要意義,就連在當年也是走在時代尖端。
中興新村的新市鎮計畫,也讓這批來台的戰後建築師有一展長才的機會,像是虞曰鎮簡單低調的省府大樓,楊卓成充滿歐洲古典元素的大會堂,和女建築師修澤蘭雅緻的台灣新生報等等,每一棟建築物都呈現了建築師不同的風格,也把台灣的建築帶入了現代化。
這群優秀的建築師所打造的不只是單棟建築,還包含了宿舍群,從最早的25種宿舍型態,逐漸演變為50幾種不同的宿舍樣貌。
即便隨著入住人口漸漸增多,中興新村還是堅持著以人為本的精神,透過簡約的幾何設計,正面對稱開窗,讓室內空間有自然採光和通風。而建築師也在規劃時融入當地景觀,大家齊心一致地營造了這批具有特色的宿舍群。
可惜在1999年精省之後,省政機關大多遭到裁併,同年921地震又讓中興新村一百多處的房舍受損,加上居民逐漸老邁,這些因素,讓中興新村的未來蒙上了陰影。省府統計,中興新村從原本的2442戶截至98年5月底為止,使用中的宿舍只剩下1383戶。沒人居住的房舍,缺乏維修管理,引發周遭居民擔心治安和衛生的隱憂。
於是,很多人開始思索,中興新村該何去何從?而誰會又是中興新村下一批居民呢?
《誰是中興新村新住民》
2009年11月,高等研究園區籌備處的招牌在中興新村高高掛起。民國一百年的一月一號起,中興新村由中科管理局接管,開始有了新身分。
高等研究園區面積有261.5公頃,分為三個區塊,南北兩核心作為研發和行政辦公區,預計引進13,000個就業機會,中間生活區則計畫做為研發人員的宿舍,提供11,000人居住,希望藉此帶動中興新村的發展,總開發經費超過兩百億元。
中科的進駐,會把中興新村帶向怎樣的未來?究竟什麼是高等研究園區?
在環評會議上,一開始園區的定位就讓環評委員搞不清楚,由於中興新村有車籠埔斷層穿越,地質安全也是委員們關心的重點,以及園區內要引進何種產業?會排放哪些物質?對於新舊住戶的安置,也紛紛進行熱烈討論。
但兩次專案小組的討論,都無法釐清相關疑問,環評委員原本傾向駁回,在南投縣政府強力表達地方希望發展的意願下,作出補件再審的決定。面對高等研究園區有可能會被退件,後續的初審會議裡,南投縣長、中科局長親自出席,而期待開發的民眾更是擠滿了旁聽席。
這次的開發,涉及到內興里的南內轆地區尚未被徵收的24公頃私有地,當地居民希望快一點被徵收,因為早在1964年,這一片空地就被劃為中興新村的機關用地,現場還能看到早已鋪設好的圓環和道路。因為被劃為機關用地,當地居民表示在貸款上受到限制,想要賣地卻也賣不出去,南內轆居民,殷殷期盼著高等研究園區的開闢來解套。
而文資學者則擔憂南內轆以外地區的開發,會影響中興新村的歷史地景,像在省府旁的這一片綠地是機四用地,原本上面有四五棟公家廳舍,921地震震垮變成了921紀念公園,一開始中科局計畫在這裡蓋工研院大樓,遭到學者反對。
學者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要用更嚴謹的態度來處理中興新村的轉型,希望中央單位文建會來主政,以免中興新村獨特的都市紋理遭到破壞。
從去年九月到今年四月,經歷了四次的專案小組審查,今年六月十號,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的開發案送到環評大會。最後環評大會決議機四用地保持原貌,南核心地區(包含南內轆)優先開發,該地區以外的開發行為,必須要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完成聚落保存審議作業後,才能動工。對於合法眷戶的處理,採先建後拆,先進後出的方式,有條件通過此案。至此,中興新村轉型為高等研究園區,已成定局。
中興新村的居民從當年的省府公務員,到今天研發人員的準備進駐,它的變化恰恰反映了台灣社會的演變。中興新村就像是一部活歷史,學者認為這個見證台灣歷史的珍貴資產,如果不從整體保存去思考,就很容易陷入單一土地開發的經濟思維裡。
如果回到當初的目的,是為了替中興新村找尋新出路,那麼,開發主體到底是誰?是中興新村?還是高等研究園區?許多人都期盼,中興新村能夠重新注入活力繼續走下去,但該要怎樣走呢?才是最好的方式。
《打造中興新村 再生夢》
陳樂人是住在中興新村的第二代居民,在一個機緣下,他拿起攝影機紀錄起自己的家鄉。同時,他也收集老照片,希望把中興新村的每一段過往歷史細心地收藏起來。
對陳樂人來說,珍貴的不只是建築物,還有居民對這裡的情感。在一次又一次的拍攝中,陳樂人越來越深入了解這個家鄉,像是每一棟建築物,非建築出身的他,也慢慢體會到設計者。
當初的用意。雖然從小在這裡長大,但中興新村是官方宿舍,第二代沒有房屋所有權,對於這個無法擁有的家,他從個人對家的依依不捨轉變對國家文化資產的珍惜。
他發現這裡包含了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宿舍樣貌,呈現完整的國有宿舍發展史。在得知中興新村即將變身為高等研究園區後,他擔心這些老宿舍將會遭到拆除的命運。所以只要一有機會,陳樂人就會放映自己拍攝的影片,希望讓更多的人來認識中興新村。
因為關心中興新村的未來模樣,不管是環評現場或是公聽會、記者會,幾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陳樂人認為,中科局所規劃的保存計畫,只是粗略大範圍的劃定,容易忽略中興新村在歷史價值上的細節。
2010年 9月14號,南投縣政府召開中興新村文資保存實地勘查以及審查會議,中科局長楊文科和南投縣長李朝卿親自來到現場,全程陪同文化資產審議委員一起現勘。由於現勘時間不到一小時,所以只有在幾個地點做短暫停留,絕大部分的時間,大家坐著車瀏覽窗外的風景,陳樂人擔心,這樣走馬看花式的現勘,很難真正了解中興新村的精華所在。
今年1月26號南投縣政府將省府大樓指定為古蹟,登錄了11個歷史建築。同年3月4號,縣府又增加劃定了84公頃的文化景觀。陳樂人和部份人士認為這樣的規劃還是不足以保存中興新村的完整性。於是,他和南投縣建築學會共同提出了中興新村全區聚落保存的提案。今年8月10號,中興新村大會堂內再度傳出討論聲,這場聚落保存公聽會,不管是文資團體、當地居民、建築師,甚至年輕一代的中興新村居民都到場表達意見。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在公聽會上匯聚各方意見後,召開聚落審查會議,會議中陳樂人一一比對中科局所劃定的文化景觀範圍,認為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像是同一條排水溝上面是文化景觀下面卻不是、現場是一堆雜草卻是文化景觀等等。最後文資委員沒有通過中興新村聚落的身份,但在臨時動議裡,文資委員傾向將原有的中興新村二百二十多公頃全區劃定文化景觀,但仍需要向相關單位做再次確認。陳樂人表示不放棄,還是繼續朝中興新村全區聚落保存而努力。
走在中興新村,綠色的林蔭大道上,陽光很美,老房子很有味道,這是許多人都想要留住中興新村的原因之一。
中興新村,這一處台灣難得的現代桃花源。它的存在,不僅僅是台灣都市計畫史的驕傲,更是許多人對理想家園的夢想。中興新村的文化保存課題,需要透過更多的人民參與,讓你我一同打造,下一個世紀的中興新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